溪山清远,对话琅园


问 / 溪山清远 (家具品牌)

答 汪为新 (书画艺术家)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置之佛堂、书斋,可以习静坐禅,谈玄挥麈


■ 问: 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家具的关系,以及古典家具和古代文人生活的关系?

■ 答: 在传统基础上的家具艺术与同时期的绘画艺术在审美取向很多相同,对内美的要求,外部审美环境的需求以及延伸的力量等等,历代画家也有很多把家具当做自己笔下描绘的对象,或与人物精神状态相呼应,这在客观上既是对当时家具艺术的 景,人与家具器物互衬,最后表达一种精神气质。初期的绘画对家具的描绘只是记录式的语言,随着家具的不断发展,精致生活开始进入画面,到后来慢慢也就融入直指阶层生活。之所以明代家具在历史上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时文人的参与。文人在家具设计上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指导不仅表现为对制作工艺上的精致,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的补充。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问:从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文学,到形而下的器物、家具,东方和西方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 其实艺术也有形而下的,家具也有形而上的。东西方的差距,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文化的多元使许多差异变得更微妙,有的在求同存异中融合,有的在固守中坚持。但都是最深沉的人类情感。中国人讲究悠远,西方人讲究开放……诸如此类的对接,实则在展现人类多元文化共存了现代化视野。说到东西方的家具风格,不得不说到东西方的建筑风格,说到建筑又不得不谈到二者的文化与艺术。因为土壤不同,各自选择的道路各异,最后产生不同的归宿。若能将明式家具中的中正儒雅作深度挖掘,其实就是一条经典之路。这件事说说简单,实则不易。如今的中国设计,从建筑开始,到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大都是盲目杂乱的,我想,随着中国在世界拥有绝对话语权,文化是挺直腰的本钱。回归是必然,这点我还比较乐观。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琅园绘画作品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堂之制,宜宏敞精丽


■ 问:宋代被认为是中国审美艺术达到顶峰的时代。就家具而言也是这样,经典器型在宋代已经普及和完备,明代只是对其榫卯结构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曾读到韩经太关于宋式美学的评论:雄大壮伟,精致巧妙。即阔略大量,又不敢草略。这种气象在溪山清远的清平茶宴系列中就有体现。对于宋代艺术,包括宋人的书画作品,您觉得可以这样概括吗?

■ 是的,宋代因为一批文人占据重要位置,所以在物质文明的选择上都趋向完美内敛,宋人的"雄大壮伟"与汉唐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宋人更多的是一种精致。可能你也知道,南宋文人黄伯思为燕衎之余,以展经史,陈古玩而作《燕几图》,成为今天可见中国最早的家具设计。是文人直接关注家具设计的一个案例。在绘画上,很多美学影响至今,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绘画以形论,见与儿童邻"等也一直在影响我们的传统绘画。溪山清远家具适用于文人书房,因为你们的审美也趋向于雅赏、端庄、静穆,求内在之力,这与历代文人画的初发心一致!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并非宏敞,而宜明净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琅园绘画作品


■ 问:溪山清远一直致力于家具艺术的研究,以工艺品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家具作品。汪老师是书画艺术家,溪山清远的家具非由艺术家指导统筹而不能制作。中国自宋代以来,在评价艺术家时,会将其人品与作品相结合。中国与西方的一个差别,可能是不会抛开一位艺术家的人格而只评价其作品,对艺术家的历史评价是对其艺术高度和人格高度的综合考量。您作为一位中国传统艺术家,会更为认同中国这种评价方式吧?这种评价方式的原因是什么?

■ 当然我是认同的,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文品即人品,是自魏晋至今日文人画始终遵循的品评标准,中国传统观念中人品与画品不分,讲究人品与画品的高度一致,我在每次讲座上都会单独讲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里面有一句话: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琅园绘画作品


■ 问:英文有个词形容社会的中坚,叫salt of the earth,大地之盐。此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Ye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its savor,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如何才能咸呢?似乎同样的比喻适用于文人。您一直强调艺术家、文人的社会担当和艺术良知,也批评过当今文人现状。如何让盐回归其味?学习、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条可能的道路吗?

■ 答你这点提得特别好,点检当代思想与文化现状,精神价值判断力的某种缺失、审美判断力的软弱是客观现象。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和质疑的时代,面对道德、精神和尊严的溃败,迫切需要一批真正站在时代前沿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批精英去做一些建构的事。在当下,猥琐与弄臣式的怪异文化现象,最后只会带来更多的精神沦陷。宋代黄希先《论学书》云:须从根上求生死,莫向支流论清浊。中国传统中优秀文脉丢失严重而我们不尚知。画家无文则庸其实就是一种叹息,我们都还在过程中,希望与更多的同仁共勉。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琅园绘画作品 与 溪山清远家具作品


■ 问:孔子曰,游于艺。曾看到一种观点,认为正是这种意识,使专长终究摆脱不了业余玩好的意味,凡以此为职业者,都将被讥为匠,成就再高,也免不了低人一等,而真正能留名青史的,是那些成就了立言传道或仕途功名,且只是以艺术活动游戏人生的人。孔子此论后,后世中国文人学士对待艺术的态度始终未能摆脱这种成见。对此论点,您是否同意?

■ 答我记得宋代欧阳修在论述琴艺时说,弹虽在指声在意,听不以耳而以心,做名工匠其实也一样,不在表面之"功",而在心,艺术也是一样,至高成就者称"巨匠",故匠人未必低人一等,而要见证他是否留名青史须看他精神世界站在什么位置。陶冶性情、净化人心者为取道,不要再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自甘于玩物丧志的状态肯定不能青史留名的。《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实是讲求道必先立志,如果沉迷于玩物那就容易丧志。艺与道不能脱离,艺若无道则没有灵魂。学艺如不能上升至道,那就只能沦为技艺。道理是相通的。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溪山清远明式书房 与 琅园书法作品


■ 问:一次在与加州大学的一位生物学教授闲谈时,他说亚洲东部的生态系统病虫害严重,美国西海岸的生态系统则虫害轻微。问诸原因,他说主要因为亚洲东部的生态系统已有超过2000年的历史,美国西海岸则只有200年。这个现象,是否也存在于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当中?宝藏和糟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答历史久远,会有积痼,就象慢性疾病治疗起来相对起效慢,而简单的咳嗽或发热多喝水就可以了。中国文化也是如此,经历每个时代,文化因为顺应而作些自我调整,到至今依然如此,适者生存。当然,在传统文化或文明之中,良莠并存才能出现新的事物,也催生每个时代的优秀人物。但是家具的发展史是一部美学史,随历史上的时代审美而变,有时候忽高,有时候平庸,而且家具与使用群体的等级紧密相连。当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文房用具、生活器物就让人震撼,我在现场一直叹息今日的堕落。另外我们一直有文化的两种呈现,一种是现实现报的,这种多;一种是精神贵族,相对少。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古人卷气绕置案几间,亦雅致


■ 问:现在一个时髦的词是穿越。我们在提及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是古典艺术、古典生活,到当代艺术、当代生活的转变。家具的气息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转变。如果可以穿越回古代,您会选择生活在哪个时代?

■ 当然是宋代,北宋时期更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宋代,如果是文人,可尽得时代之幸,因为朝廷崇文抑武士大夫治天下,我们从宋人绘画作品可以闻到某种气息,从画面的主题精神到家具文房,他们的隐逸也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是一种道隐,也无需高卧林泉、远离尘世即可获得隐逸的乐趣。既不放弃世俗之乐,不为外物所役,又可以相对获得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当然也只是相对而言。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琅园书法作品


■ 问:您最喜爱的溪山清远哪几件作品?

■ 答明式书柜,清气通畅,琴桌、画案、书桌等气息平远。其实溪山清远倾力打造书房的所有木器都让我喜欢。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溪山清远家具作品


■ 问:李笠翁在《闲情偶寄》里说,几案有三小物必不可少,第一个就是抽屉。您理想的书房里,应该有哪些家具?这些家具应该有哪些必备功能?

■ 我原先说过:一柜、一桌、一椅,另有自己喜欢的藏书就是一个完整的书房,如果再进一步要求的话有几件是朴素的明式家具,而不一定是明代家具。李渔《闲情偶寄》也提出了类似思想,他对俭朴新奇大雅的推崇,对奢靡纤巧烂漫的排斥也是我喜欢的。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磨砖作镜


■ 问:您对溪山清远的发展,给予了很多关心和厚爱,我们对此十分感激。对于溪山清远今后的发展,您有哪些期许和建议?

■ 答这是应该的,溪山清远已经做得很好,我只是把想说的话说了而已。但我也更希望你们在常人心目中不要停留在家具的概念上,而是在家具文化和作品的用意上,在未来一天有人说,溪山清远用他们近乎宗教的虔诚在打造他们的作品。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汪为新,画室琅园,职业艺术家

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二十余次

出版个人专辑二十余册


「溪山清远」对画 ○ 琅园


「溪山清远」是从中国艺术中汲取生活的意境,创造当代生活里中国独有的精神空间,让中国生命哲学和审美中的真意和诗性,重新成为当代生活的样式。

「溪山清远」通过创造家具器物来建设这种生活里的诗意,去复现我们生活中丢失的桃花源。这是一种心灵的应答和领悟,「溪山清远」就像关于生活的作品, 重新把我们置入内心的山水和心灵的景观中。